当前位置: 首页
扎牢地下的“底子” 撑起城市的“面子”
发布时间: 2023-11-03 预览次数:

咋这么多单位在施工?”日前,家住江西南昌市的小李注意到,十分钟的通勤路上,至少有三四家“体制内”单位竖起了施工围挡,里面不时传来“嗡嗡嗡”的作业声。这些单位还有个共同点——都是中字、赣字头。

“雨污分流改造呢。”闻言,在施工现场的南昌市水办工作人员鲁海昉说,“停了一年多,总算动起来喽!”

时间倒回2021年,南昌市因为生活污水直排、管网建设改造滞后,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次年,市里便开启了三年“治水”大幕。没想到时间过半,进度却停滞不前,卡在了驻昌单位的改造上。“一共653家要改,541家就是不动。”鲁海昉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没有蓝天碧水净土,城市哪有“面子”,民生何来“里子”?

转折发生在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仅四至七月,改造单位就新开工了100家,并且还在每天刷新。

从“推不动”到“跑起来”,南昌市的雨污分流,见证了省政协一篇“小信息”的“大推力”。在“大选题”中找到“小切口”

“我们遇上一个难题,希望你们参与协调解决。”2023年初,省政协人资环委负责同志到南昌市调研,并参加市政协关于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课题协商会议时,市政协人资环委主任丁慧兴提出请求。

作为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解决防洪内涝、消除黑臭水体的治本之策,雨污分流功在当下、惠及长远。但由于南昌市部分老城区排水管网建成年代早,设计标准低、运行周期长,且存在破裂、错接、漏接、腐蚀等问题,整治难度很大,因而推进得并不顺利,眼下还遇上一个咋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541家驻昌单位的改造。

“这些单位,‘身子’在市里,‘头’却在省里,甚至更高。”丁慧兴无奈地说,“市里管不着,也开过协商会,没啥起色。”

怎么把“声音”传上去?恰好省政协就有这么一辆“直通车”——能直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社情民意信息。

“雨污分流改造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我们及时反映信息、提出建议很有必要。”听了省政协人资环委的报告,分管副主席尹建业如是说。

于是,在2023年3月,一场省市联动的履职开始了。省政协人资环委从南昌市雨污分流的“大选题”中,选取驻昌单位这个最困难、最紧迫的“小切口”,深入调研,采写信息,用最快速度报给省领导。

突出一个“准”字

真实是信息的生命。“这推不动的541家,是不会搞、不能搞,还是不想搞?”“必须得把情况搞准。”

调研组成员分头行动,电话、上门核实情况,然后咨询职能部门查证。梳理归类后发现,无法改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策依据、资金来源、立项审批、责任主体、场地性质这五个方面。

针对驻昌单位反映没政策改不了、上面没批不敢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统一给各驻昌单位印发《告知函》,把政策、技术、服务送上门,引导大家先把改造的信心和决心“立”起来。

“立”得起来,还要“落”得下去。对推进不力的,调研组建议:用好考核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跟踪问效,遇到难点问题及时上报,倒逼责任落实落地。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调研发现,不少单位就是卡在了资金问题上。有的已经申请了预算,但短期内批不下来。有的是企业,效益不好挤不出经费,怎么办?调研组建议参照武汉,建立资金分担和奖励机制。

调研、核实、采写、沟通、修改……哪样不要花时间?但改造所需要的资金、程序、工期也确实一刻都拖不起。调研组开启“白+黑”挂图作战模式,不出半月,一篇题为《加快推进中央、省属驻昌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亟需“疏堵清於”》的社情民意信息出炉,急报省领导。

跑出解决问题的“加速度”

不久后,省长、分管副省长先后批示。

省长在批示中说,南昌市雨污分流是历史问题,原因复杂,处理难度大,要亲自抓总,专题研究。6月18日,他利用周末,来到南昌雨污分流施工现场调研督导;8月15日,又主持召开驻昌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专题会议,给南昌市和省里各职能部门定任务、明责任;8月25日,省政府召开中央和省属驻昌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推进会。省政府办公厅持续跟踪进度、收集问题,报送省领导。

职能部门也纷纷行动起来,省住建厅把信息提到的“学习借鉴武汉市雨污分流模式”列入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对于信息指出的立项审批问题,他们也准备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建立健全项目审批联动协同机制,进一步提高效率。

“有了省里‘撑腰’,劲更足气更顺了。”南昌市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案和措施明细表,信息中关于印发《告知函》、建立资金奖励机制等建议,被分解成了18条实实在在的对策,逐条对照落实。翻开《南昌市贯彻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有关批示的工作方案》,打头第一句便是:“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在省政协专报上的批示精神……”

在南昌市主城区27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未来一段时间“嗡嗡嗡”还将继续,“围挡”也会更多,“但请相信,更清的水、更净的路、更美的城,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南昌市水办项目组副组长易绍基说。

特别声明:该文章系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