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牢地下的“底子” 撑起城市的“面子”
发布时间:
2023-12-18
预览次数:
特别声明:该文章系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三有”协商助力雨污分流改造有序推进
“咋这么多单位在施工?”“雨污分流改造呢。”日前,江西省南昌市水办工作人员鲁海昉在施工现场回答附近居民提问,“停了一年多,总算动起来喽!”
南昌市的雨污分流工作从“推不动”到“跑起来”,印证了省政协一篇社情民意信息的“大推力”。
找准改造重点
“我们遇上一个难题,希望你们参与协调解决。”今年初,省政协人资环委负责同志到南昌市调研,并参加市政协关于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课题协商会议时,市政协人资环委主任丁慧兴提出请求。
作为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解决防洪内涝、消除黑臭水体的治本之策,雨污分流功在当下、惠及长远。但由于南昌市部分老城区排水管网建成年代早,设计标准低、运行周期长,且存在破裂、错接、漏接、腐蚀等问题,整治难度很大,因而推进得并不顺利,眼下还遇上一块“硬骨头”——541家驻昌单位的改造。
“雨污分流改造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我们及时反映信息、提出建议很有必要。”听了省政协人资环委的报告,分管副主席尹建业如是说。
今年3月,一场省市联动的履职开始了。省政协人资环委从南昌市雨污分流的“大选题”中,选取驻昌单位这个最困难、最紧迫的“小切口”,深入调研,采写信息,用最快速度报给省领导。
树立改造信心
省政协调研组成员分头行动,打电话、上门核实情况,然后咨询职能部门查证。梳理归类后发现,无法改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策依据、资金来源、立项审批、责任主体、场地性质这五个方面。
针对驻昌单位反映没政策改不了、上面没批不敢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统一给各驻昌单位印发《告知函》,把政策、技术、服务送上门,引导大家先把改造的信心和决心“立”起来。
“立”得起来,还要“落”得下去。调研组建议:用好考核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跟踪问效,遇到难点问题及时上报,倒逼责任落实落地。
调研发现,不少单位就是卡在了资金问题上。有的单位已经申请了预算,但短期内批不下来。有的企业效益不好,挤不出经费,怎么办?调研组建议,参照外省经验,建立资金分担和奖励机制。
为了节省时间抢进度,调研组开启“白+黑”挂图作战模式,不出半月,一篇题为《加快推进中央、省属驻昌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亟需“疏堵清於”》的社情民意信息出炉,急报省领导。
加速改造进度
不久,省长、分管副省长先后对社情民意信息作出批示。省政府专题召开中央和省属驻昌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推进会,省政府办公厅持续跟踪进度、收集问题,报送省领导。
省住建厅把社情民意信息提到的“学习借鉴武汉市雨污分流模式”列入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对于信息指出的立项审批问题,也准备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建立健全项目审批联动协同机制,进一步提高效率。
南昌市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案和措施明细表,社情民意信息中关于印发《告知函》、建立资金奖励机制等建议,被分解成了18条实实在在的对策,逐条对照落实。翻开《南昌市贯彻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有关批示的工作方案》,第一句便是:“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在省政协专报上的批示精神。”
在南昌市主城区,未来一段时间“嗡嗡嗡”还将继续,“但请相信,更清的水、更净的路、更美的城,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南昌市水办项目组副组长易绍基说。
特别声明:该文章系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